三亿体育 - 三亿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专业野雪登山滑雪服务

三亿体育专注野雪登山滑雪服务,已为800+团队提供专业高山向导与安全保障!
定制咨询热线400-996-6795
您的位置: 主页 > 最新动态 > 三亿动态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三亿股份有限公司

邮 箱:sanyitiyu999@fshengbo.com
手 机:13318311051
电 话:400-996-6795
地 址: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金路西侧启源广场壹幢九层902号

三亿体育山地灾害:中国山区安全的瓶颈

发布时间:2025-11-03 16:28人气:

  中国是一个山地大国,约有山地面积666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69.4%(山地的立体性使国土表面积达到2150万平方公里,是960万平方公里陆域国土面积的2.24倍),山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三亿体育平台人口的一半以上。山地是中华民族发祥、生息和发展的摇篮,这里集中了95%以上的森林和水电资源、85%的草地、80%以上的矿产、60%的石油、80%的世界自然遗产、7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山地是中国的“天然水塔”、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自然资源的富集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是13亿人口生存环境的基础,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然而,中国山区现在面临一个巨大的安全瓶颈:山地灾害(本文中主要指发生在山区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而同时,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有效破解这一瓶颈问题,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龙门山断裂带,本身就是一个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因其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山高谷深、土石疏松、暴雨频繁、植被脆弱、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造成该区域地质灾害十分普遍而严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爆发的8.0级汶川特大地震,以其惊人能量引发了地表的剧烈运动。地震波像一双从地下伸出来的无形魔手,将震区的山体剧烈地抖动,瞬时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峻峭的山体在强震中纷纷瓦解,形成了漫山遍野的崩塌、滑坡、堰塞湖。其后上万次频发的余震不断加剧这些山地灾害的规模,同时由于降雨作用,山洪和泥石流接踵而至。据目前统计,这次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多达1.2万处,其中四川省次生灾害点集中分布于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安县、什邡、绵竹、彭州、崇州、茂县、理县等县市,即龙门山断裂带所在山区。

  就在汶川大地震三个多月后,四川攀枝花会理地区于8月30日发生6.1级地震,一天以后该地区又发生了5.6级的同样中强地震。震区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山高、坡陡、沟深,震后又出现强降雨过程,同样使灾区大面积面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给抗震救灾造成极大难度。

  地震引发山地灾害,而山地灾害放大灾损。经过初步判断,整个汶川地震的损失约有三分之一不是地震直接造成,而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这种地震与山地灾害相互作用的叠加效应,是这两次主要发生在山区的汶川、攀枝花地震的突出特征:山崩地裂、吞没生命;阻断交通、阻碍救援;湖库高悬、威胁民生;损毁设施、供应瘫痪;生境恶化、难以安居。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后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及恢复造成了巨大困难,对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

  山区灾害作为主要破坏性力量,造成并加剧了中国山区安全的脆弱性,成为中国山区安全的瓶颈。构成这种瓶颈状态主要有三个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山地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的威胁长期存在,特别是这次汶川地震等以极度惨烈方式将这种严重性全方位展现出来,使之凸现于世。

  山地灾害是发生于山区、以地质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变现象。就其灾变过程而言,有渐变性(缓变性)的,也有突变性(速变性)的。其大体可分为三类:①以重力作用为主导的山坡块体灾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崩塌、滑坡等;②以水力作用为主导的山地坡面灾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恶性水土流失和地面“沙石化”等;③重力作用和水作用兼而有之的山地沟谷灾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泥石流和溃决性洪流等。广义的山地灾害,还包括高山、高原现代冰川分布区在冰川进退、冰崩雪崩、积雪消融过程中所产生的冰雪灾害以及在高寒、高纬度山区冰缘冻土环境中,由于地表的冻结与融化过程所产生的寒冻灾害。山地灾害的特点一般表现为突发性和因高强度的暴雨和地震叠加而形成多种山地灾害的群发性;因受山地地貌和水热分布影响具有的地域性:即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灾种分布、又往往由于多个灾种密集共生而形成复杂的灾害链或灾害网即链网性。山地灾害不仅直接危害着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600亿元,其中因泥石流、滑坡等致灾的损失约达1100亿元,约占42%。

  崩塌是陡崖上失稳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坠落、沿坡滚落,堆积于坡麓,成为倒石锥(岩锥)的现象。崩塌具有突发性、历时短暂,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从崩塌体成分来看有岩崩、土塌、雪崩、冰崩等;以崩落体规模来看有个体(散体)的落石、弹石、滚石和群体的岩崩、撒落(碎落)、土塌和山崩。崩塌与滑坡相比缺少滑动床、滑动泥(粘土层)和滑动床上的泉水。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大量松散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种地质现象,常与地震、崩塌、泥石流相伴而生。我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迹可查的滑坡灾害点达到41万多处,总面积173.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截止2000年);滑坡集中分布在我国山区的陡坡地带,常具有群发性的突出特点,汶川地震在四川境内造成的近万处次生山地灾害中,滑坡占5000多处,其中巨型滑坡(100万立方米以上)上百处,成为震后的主要灾害威胁。

  泥石流是一种介于滑坡和水流之间的含泥沙和石块的固液多相流体,具有爆发突然、运动迅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从启动到停息,短则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长则一至几个小时。我国有泥石流灾害记录的泥石流沟11109条,是世界上泥石流分布集中、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且类型众多、爆发频繁、危害严重。

  山洪是由暴雨激发、发生在山区的洪水,多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历时较短,具有发灾突然、成灾迅速、范围集中、冲击力较大等特点。我国山洪灾害十分严重,有46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8%)的山区发育山洪灾害,属山洪灾害危险区。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约70%的河流经常发生山洪灾害。

  堰塞湖是指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熔岩流等堵截山谷、河谷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广泛分布于我国西藏、川西和云贵高原山区,其成因绝大多数为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的堵塞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地震堰塞湖约140个。而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坝高10米以上的堰塞湖有34个,其中水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堰塞湖8处。堰塞湖溃决灾害虽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导致巨大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在我国山区普遍存在,因此我国山区普遍面临着山地灾害的威胁。如全国山区有1000多座城镇、5万多个自然村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这些自然村大都集中于泥石流或山洪堆积扇区和古滑坡平台。我国6.8亿千瓦的水能资源蕴含量,70%集中于山地灾害的重灾地(西南山区);我国现有公路193万公里,铁路7.4万公里,其中60%穿越山区,受到山地灾害威胁;我国170多类矿种大部分矿山集中于山区,全国15849万公顷的森林资源90%以上集中于山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也大部分处于山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山区海拔高于其相邻的平原、城市,往往是河流上游区,是水资源富集区、水情调控区,起着保护平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因此,山区灾害的危害往往超越山区本身,会殃及河流下游或相邻海拔较低区域。我国除了上海市等个别省市外,几乎各省区市的经济发达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自周边山区山地灾害的影响。因此山地灾害源在山地,祸及全国。山区安全,功在山区,福及全民。

  我国山地灾害防治工作多年来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目前整体上还比较薄弱、急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全民教育比较薄弱、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资源管理较为分散、技术比较薄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急待加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山区安全事关全局:中国山区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山区是否安全,又直接制约着中国山区的发展。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更加凸现了山区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都要从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山区安全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山区安全的根本出路:解决中国山区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解决山区安全问题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握两个基点,即以人为本、尊重自然。

  以人为本:在山区人民多层次的需求中,生存安全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正所谓一安百泰,反之,不安则百废。山区安全这一课,汶川大地震遇难的数万同胞以生命为代价,向我们所有活着的人们呼吁:请关注山区百姓的安全!对于这些来自废墟和深埋山体之下的无声地呼吁,我们绝不能让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遗忘,成为遥远的绝响,而必须永远警醒!抓山区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把山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山区环境安全作为山区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且持之以恒地为中国山区乃至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尊重自然: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各类灾难。灾害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同存,必然也与灾害共在。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被灾害不断困扰又与其不懈抗争的历史。人类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必须不断认识、把握、顺应自然规律,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来换取自然减少对人类的破坏;通过尊重、维护自然界自身的和谐,并不断提高对灾害的防御能力,将自然灾害的发生降到最低,将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人类自己。

  总之,从我国山地灾害的严峻现实,特别是从汶川地震的灾难中,我们得到刻骨铭心的警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山区,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重视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又要重视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既要重视城市、平原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和安全,也要重视山区的建设和安全,更要将山区与平原城市作为命运共同体,统筹规划,系统协作,安危与共。

  提升山地灾害整体防治能力,必须首先确定一个总体奋斗目标:即建立我国科学高效的山地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科学的理念、强力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专业化的运行保障系统。而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统筹兼顾,在实施理念与方法上实现全方位的转变。

  1. 山区建设从以产业优先转变到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前提,在山区建设中实行安全一票否决机制;

  2. 从认为山区的自然环境是山区生存之本转变到山区自然环境不仅是山区的,也是平原、城市和全国持续发展的依托;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愚昧的自然迷信、或盲目的“人定胜天”,转变到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善待自然的和谐,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天人合一;

  4. 从认为山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环境承载力“无限”,转变为山区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观念,认识到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丰厚的,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5. 在山地灾害的成因上,要从认为山地灾害只是自然作恶的结果,转变到认识人类为了暂时、局部的利益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渡损害,也是山地灾害猖狂肆虐的重要根源;

  6. 从单纯认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有害,转变为其有害也有利,因此人类既要避害也要趋利;

  1. 山地灾害防治从重治轻防转变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以抓住“防”和“避”这一实现灾损最小化的关键;

  2. 山地灾害治理从单一岩土工程措施转变到以岩土工程为主、生物工程等措施为辅,二者融合共生;

  3. 山地灾害预警预报从长期、中期预报为主,逐步转变为长期、中期、短期、临近预报结合,力争实现短期、临近预报的突破;

  4. 山地灾害防治从重视常规技术的应用,转变为既重视常规技术、又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综合群测群防,不断提高防治中的科技水平和实效性;

  5. 要从主要重视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山地灾害防治,转变到既重视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山地灾害防治,又高度关注属于工程建设、边坡改变等人为活动引发的人为山地灾害防治;

  6. 从重点对山地灾害体的防治,转变为在注重山地灾害体防治的同时,加强对山地环境的整体保护,从而从本源上控制和改善山地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

  7. 对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勘察、评估、工程、技术研发、管理等,从各方面、各环节、各系统、各行业分散管理,转变为根据山地灾害防治规律,实行对灾害链和防治作业线的集成管理,以实现防治能力及水平的整体提升;

  8. 中国山地灾害防治科学研究要从重内地、轻沿海,转变到既重视山地灾害主要集中的西部山区,又对山地灾害规模虽小、但发生频率高、损失规模大的人口、财富高密度聚集地东部沿海山区给与足够地关注;

  9. 山地灾害防治科技工作要从重科学、轻技术;重研究、轻实用工程技术开发;重单元技术、轻技术集成,转变为以需求为牵引、应用为目标,努力实现基础、应用、研发配套,研究、示范、应用、推广一条龙的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创新链,为应用提供直接有力的科技支撑;

  10. 山地灾害的应急处理要从技术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粗放型处理,转变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管理精细的专业化应急处理;

  11. 从国家和山地灾害发生地对山地灾害防治的二元投入结构,转变为国家、山地灾害发生地和山地自然资源环境关联地的三元投入结构,在持续安全的大旗下建立多元投资、互利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2. 从山地灾害治理主要依赖强化投入,转变到既要持续增加投入,同时也要进一步注重紧紧依靠科技、依靠管理;

  13. 山地灾害防治从单一防治的刚性系统,转变为山地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新山区小康建设的多元集成与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柔性系统,使中国山区发展真正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境界,为支撑全国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400-996-6795